栏目分类
发布日期:2025-05-23 13:10 点击次数:126
如果说九龙之战,还只是一次仓促的遭遇战,那么穿鼻之战,却是林则徐原本精心准备的一场大战。
有多精心?看看拉上来的阵仗就知道,一口气拼上二十九艘战船,且都是广东水师的最强悍战舰,基本就是最贵家当!
在好些英国商船,实在打熬不住痛苦的封锁,纷纷不顾义律的冲天怒火,主动来找林则徐具结后,林则徐就料定,义律是绝对咽不下这口气的,因此早就做了准备。虽然林则徐在奏折里说,是因为英国军舰阻挠英国船来“具结”,提督关天培“闻而诧异”,率领舰队过来看情况,却突然被英军开火攻击,于是打起来了。
但看看这个阵仗,就知道林则徐做了多充分的准备,尤其是派来了提督关天培。这关天培,可是林则徐从头到尾的御敌方略里,最为重量级的大牌!
作为早就名声显赫的将军,关天培堪称是当时清代军界的绝对另类:武功高强、赤胆忠心,不吃空饷、不贪公款,一门心思就知道保家卫国。在这期间林则徐的各种练兵设防备战,几乎就是他鞍前马后出力。堪称一代勇将!
展开剩余83%这段林则徐和义律的掐架期,也是林则徐整军备战最紧张的时候,关天培也十分辛苦十分忙,除了要练兵造炮,还要加紧巡逻,里外全是一把抓。正是忙得转轴的时候,却又赶上这仗!
对于清军来说,这场战斗,真个是王牌压阵,志在必得!
对于这场战斗,清朝一方与英国一方,对立的说法很多,但有一条基本一致:英国先动的手!
以义律的报告说:当关天培的船队与英国舰队遭遇后,关天培的旗舰上,挂着耀武扬威的红旗,在遭到英国警告后,关天培更牛气哄哄答复说:“如今我所要求的不过是杀害林维禧的奸夷一个人”,(《中国通讯续编》,1839年10~11月,第13页)也就是说,这是用武力威胁英国交人。
这还了得?英国战舰窝拉疑号船长士密立刻就怒了,以他给义律的话说:不能让清军的战舰从商船当中经过,一旦出现了特殊情况,谁也负不起这个责任。
而义律一开始也犹豫,听士密一鼓动,又眼看关天培没商量,也就拍了板:打!士密舰长随即向中国水师开火。中英两国一场大规模的海上交锋:穿鼻之战打响了!
这场战斗的精彩过程,在林则徐的奏疏里,也是描绘得荡气回肠。关天培在炮火连天的残酷战斗里,毫无惧色挺立船头,浴血奋战到最后的壮烈场面,连道光皇帝看了都动容,相关鸦片战争题材的影视剧里,拍到这段都是大书特书,相当精彩生动。
其实不止是林则徐精彩描绘了,作为对手,更是老牌英国海军军官的义律,对这事也认账,以义律的赞叹说:“作为一个勇敢的人,公正的说法是,提督(关天培)的表现配得上他的地位。”
仅以这评价说,浴血奋战的关天培,以其铁血的表现,不但赢得了领导林则徐的由衷赞美,更令身为对手的英国人尊重。仅以此事说,他不愧为一位优秀的军人。
但仅仅优秀,还是不够的。
对关天培的评价,是英国人对于此战的记录里,几乎是仅有的正面评价,其他的场面,和林则徐激动人心的记录比,简直就是惨不忍睹。
这个作战战术,如果熟悉十九世纪欧洲海战历史,特别是熟悉英法战争的话,就该感到很熟悉。这是当时欧洲海战的常规战术,当然在清军看来,简直闻所未闻。
以义律的报告说,战斗打响后,英国舰队就以极快的反应速度,利用侧风从右到左,先穿透了清朝水师的军阵,接着又从左到右,再穿透一次。俩下冲击,立刻就把清军水师军阵冲的七零八落,接着“倾泻了毁灭性的炮火!”
“毁灭性的炮火”的后果,在特拉维斯.黑尼斯三世和弗兰克.萨奈罗在《鸦片战争:一个帝国的沉迷和另一个帝国的堕落》一书的记录里,也是相当的悲惨:“一艘中国船的弹药库被击中,爆炸后下沉,中国船开始害怕,之后,又有3艘中国船下沉,其他船上的船员们纷纷跳船……”
哪怕场面如此惨烈,特拉维斯.黑尼斯三世和弗兰克.萨奈罗这二位,也没忘记给关天培点个赞:“只剩下关天培的旗舰,以一种自杀式的精神继续向英舰开火。义律对于这位老人的勇气感到非常震惊,命令史密斯不要再开炮,允许这艘破损不堪的旗舰开走。”
也就是说,如果不是关天培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感动了义律,这位铁骨铮铮的老英雄,就要提前壮烈殉国了。
而义律自己报告里的说法是:“我方可怕效力的火力很快便显示出优势!”所以战斗进行了三刻钟,清军就基本崩溃了,慌不迭的逃跑。英军也没有追击。这和林则徐奏折里说的“士密船上,帆斜旗落,且御且逃,华伦亦随同遁去”的说法,时间基本对的上,战果大相径庭。
到底谁对?按照澳门月报的说法,“中国方面却有4只师船被炸沉,其余的船只也受伤退回。”也就是被打惨了。
而林则徐这边,虽然不承认被打惨了,但哪怕是极度渲染胜利的奏折里,有些话也是露了马脚:“我军本欲迫蹑,无如师船下旁灰路多被夷炮击开,内有三船渐见进水,势难远驶。”也就是我军虽然赢了,但船已经被英军揍的进水,所以没法追击敌人。这才没有扩大战果。
而义律这边则说,英军只是有点轻伤,没有人员伤亡,打沉了清军三艘船,还有一艘重伤。
林则徐的奏折,到底注水有多大,从这些对比资料上看,已经不难判断。
至于管涌的六次战绩,,诸如:“打伤夷人二名,夺枪一杆,余众滚崖逃走,遗落夷帽数顶”、“即闻夷船齐声喊叫,究竟轰毙几人,因黑夜未能查数”、“夷人披靡而散,帽履刀鞘遗落无数”、“该夷初尤开炮抵拒,迨一两时后,只听咿哑叫喊,竟无回击之暇”、“击倒数人,且多落海漂去者”等等,也就同样可疑了。
上述官涌系列战争英方没有任何记载,而一百七十年过后,汇总各种资料进行考证,真相令人大感遗憾——这些战役除了在《林则徐集.奏稿》中册第704页的《英兵船阻挠该国商船具结进口并各处滋扰在穿鼻尖沙嘴叠次将其击退折》和《林则徐集.日记》第359页找得到,其他地方全无记载,让人怀疑,这些战绩可能都是杜撰虚构的——不仅瞒过了后人,也瞒过了林则徐,因为,从林则徐的日记来看,他得到前线官兵的传来的所谓“捷报”,是非常兴奋的。
综上所述,这些鸦片战争正式打响前的战役,可考证的战果,是严重注水的,不可考证的战斗,更是严重虚幻的。而不管林则徐有多少苦心,这些奏报的后果,都是无比严重的。
最直接的一个严重后果,是道光皇帝完完全全被蒙住了,一开始还是怕“边衅”,结果看到英军如此菜,胆子跟着也肥了。就如他给林则徐的批示“朕不虑卿等孟浪,但戒臣等不可畏葸。”既然容易打,那就给我往死里打!
这个错误判断,也贯穿在鸦片战争爆发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清军战场损失惨重,除了客观差距外,也来自道光皇帝这个主观误判。
而另一个间接的后果是,这几次中英交手,林则徐这边,可以说拼了百分百全力,拿出了压箱底的本事,可英国这边,却不过动了几分力。类似战斗的规模,在英国人看来,还属于低级军事冲突。
也正是通过这些冲突,英国人轻松的摸清了清王朝的军事底牌,方便了他们随后的大动作:正式开战!
尤其是义律,打穿鼻之战前,还犹豫不决,打完了穿鼻之战,胆子立刻更壮了。以他自己话说:“在我看来,对于这种不公正的暴力,就应该以事先毫不知会的形式,给他们以迅疾而有力的打击。”
事实上,英国政府没有让他失望,英国正规部队很快就要开来,而且动静远远比义律盼望的还大:正式对清王朝宣战!
发布于:天津市